教学科研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神话与现实的交融,文化与思想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5-04-16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天霞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凭借其扣人心弦的剧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技术呈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典范。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中国现代技术之美,更在精神内核上让思想、文化与技术碰撞出时代之花,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素材。




01

思想之美——乐观、包容

用乐观与豁达直面生活。当石矶娘娘被哪吒炸得只剩碎石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将枯叶绑成蝴蝶结头饰,并自嘲“还好剩一点点”,用幽默化解焦虑,用自嘲化解尴尬。这恰恰击中了当代年轻人中存在的玻璃心、自我焦虑、鸵鸟心态等问题。这种自我认同的豁达以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乐观,可以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勇于拥抱自我,多将目光聚焦于“还拥有什么”而不是“失去了什么”,拒绝精神内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理解和包容善待你我。孤独、迷茫的敖丙,在哪吒的友情、敖光的父爱的感染下,逐渐接纳自我,坚定内心,并与自己和解;桀骜不驯的哪吒在殷夫人的包容和引导下勇敢做自己,在太乙真人的理解和循循善诱下走向了正途;李靖在申小豹面前维护了申公豹的榜样形象,他用“善意的谎言”慰藉了申公豹内心的成见。这种对人、对事换位思考的态度,是学生乃至很多人所欠缺的,可以引导同学们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惯,既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识,又要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智慧。




02
文化之美——自信、创新

文化自信的彰显。影片除了在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等方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外,在故事情节上也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思想。比如,以七色莲花赋予生命的轮回和新生的希望,重塑哪吒和敖丙的肉身,体现了“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思想;哪吒与父母的亲情、申小豹与父兄的感情,体现了儒家“孝亲敬长”的思想;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既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重新解读,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呈现,让同学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核心内涵,引导同学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文化融合的创新。听觉层面,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赋予了故事情节和神话人物以力量和灵魂,比如,宝莲盛开时引入的侗族大歌、天元鼎下沉时加入的蒙古族呼麦音效、龙王敖光化形时箫声与弦乐的结合,都将东方美学与情感张力进行了巧妙结合。视觉层面,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美学进行了现代化表达,比如,哪吒的武打动作和太乙真人的幽默台词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又增添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教学中,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文化融合与创新,引导他们从新的视角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03
科技之美——自立、自强

特效技术与自主创新。影片运用了大量CG动画技术,特效镜头超过1900个,占全片的80%以上,动态捕捉技术生动还原了高难度武打动作,4K HDR技术细腻呈现了动画人物的面部微表情,特效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多项技术,比如,用“乾坤流体引擎”首次实现了海水体积与动态的全粒子化模拟,让海水能根据人物情绪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用“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画的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让冰戟在挥动间晕染出东方美学;用“灵纹毛发系统”让哪吒暴走时的头发从发根开始泛起赤金色裂纹。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生动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科技实力,体现了中国在数字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沉浸式体会电影在特效技术上的突破和文化表达上的创新,引导他们理解创新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影片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经典神话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比如,在电影场景中融入水墨画的风格,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东方神韵的意境等。这些融合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时代冲击力和感染力,也为现代科技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探讨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技观,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综上所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科技的文化表达,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力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文化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并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用鲜活的内容滋养教学,让教学理论不断指导教学实践,让时代之花在思政课堂开出向善向上之美。(撰稿人:杨天霞 审核人:融媒体中心)


搜索
您想要找的